这段讲的是魏文候礼贤下士和恪守承诺的故事。
原文:
魏文侯以卜子夏、田子方为师,每过段干木之庐必式。四方贤士多归之。文侯与群臣饮酒,乐,而天雨,命驾将适野。左右曰:“今日饮酒乐,天又雨,君将安之?”文侯曰:“吾与虞人期猎,虽乐,岂可无一会期哉!”乃往,身自罢之。说的是魏文侯最尊敬的三位国师。他以卜子夏和田子方为老师,每次路过另一位贤人段干木的居所时,都必须得在车上行个礼,以未尊敬。因此四面八方有识之士多数都来投奔他了。
注解:
有一天,魏文侯与人饮酒,正高兴的时候下起雨来了。
魏文侯突然告诉左右备车,要去郊外。
左右不解地问:“这酒喝得好好的,外边又下起雨来了,主公为什么还要出去呢?这不瞎折腾吗?”
魏文侯说:“我与靠山屯王老六约好了,今天去打猎。这里虽然高兴,有酒喝,但是我也不能不守诺言,我得去亲自告诉人家一声,我去不了了。”
(你说这手机该有多么重要。魏文侯哪怕有一“大砖头子”,也可不必自己亲自去了,呵呵。)
于是,就驾着车去王老六家,告诉他说咱们的约会取消了,今天雨大路滑,不能打猎了。
自言:
这两段话很短,但说明了两个为政者、甚至于为人者必须懂得的道理:尊贤和守信。
尊贤者,事实上是领导层最常见的“美德”,若用厚黑大家李宗吾先生的话说,这其实就是让人替你卖命的手段而已。
类似的事例后面还很多,如吴起为兵吮毒而致使士兵奋勇杀敌,终于战死疆场,类同之事司马氏笔下颇多,概因欲警诫当朝而已。
人无信不立,魏文侯深知,所以就算是一个小村长,他也不敢失信于他,这是一个原则问题。
一国之君,威望与权力极大,他都不敢怠慢,对于诚信而言,一介布衣你又如何不让自己的话掷地有声呢?
所以,现今社会的不诚信者太多了,都该向魏文侯学习一下。呵呵……
下面这段讲的是魏文侯在对待赵、韩两国的立场上自己独到的做法。
原文:
韩借师于魏以伐赵。文侯曰:“寡人与赵,兄弟也,不敢闻命。”赵借师于魏以伐韩,文侯应之亦然。二国皆怒而去。已而知文侯以讲于己也,皆朝于魏。魏由是始大于三晋,诸侯莫能与之争。
注解:
韩国向魏国借兵要打赵国。
魏文候对韩国人说:“我们魏国与赵国,是兄弟呀,怎么能和你联手去打赵国呢?所以你的建议我不能采纳,不能借兵给你!”
赵国也借兵要打韩国,文侯也是用同样的话打发他们的,两个国家当时都因此对魏国很恼火,心说你这家伙太不够哥们意思了。
可是不久,两个国家就都在对方那里知道了魏文侯曾为自己说过好话,于是很佩服魏文侯,就都把魏文侯当老大来看了。
魏国也因此渐渐地在三大晋侯中成为了最强大的,其它的诸侯都没办法和他争斗了。
自言:
这是种策略,典型的老好人战略,但是却很奏效。
如果魏真的“赵请兵就跟赵一伙,韩请兵就跟韩一伙”,首先是魏文侯把自己的德先失了,这是他之所以受有尊敬以至于后来强大的根本。
然后也因此而失去了立信的机会。文侯心知当时可能两家都会恨他,但不出多久,两家一定会知道他曾经对两家的立场,如此不需刀兵的战争,打得很值,充分体现了魏文侯的聪明才智。
做为鼎盛时期的魏文侯,司马氏在此用了大量的笔墨,后面还有许多有趣的小故事。
下面这段还是说魏文侯的,依然是关于他如何礼贤下士的故事。
原文:
使乐羊伐中山,克之,以封其子击。文侯问于群臣曰:“我何如主?”皆曰:“仁君。”任座曰:“君得中山,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,何谓仁君?”文侯怒,任座趋出。次问翟璜,对曰:“仁君也。”文侯曰:“何以知之?”对曰:“臣闻君仁则臣直。向者任座之言直,臣是以知之。”文侯悦,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,亲下堂迎之,以为上客。
注解:
魏文侯命令大将乐羊去攻打中山国,轻松拿下,于是把自己的儿子魏击封到那里为王,也就是把中山国给了儿子魏击。
事后的某一天,魏文侯问众大臣说:“你们看我这君王当得如何呀?”
众人一齐说:“没治了!酷毕了!”
大臣中只有一人提出了反对意见,他叫任座。
他说:“你把中山国打下来了,不把这中山国给自己的弟弟,却给了自己的儿子,就冲你这一点,也不是啥明君!切切,自己个儿没事瞎吹吧你就。”
文侯一听大怒,任座一看惹不起,躲吧。
于是就急匆匆地走了。
他刚走,文侯就问翟璜:“我是个好的国君吗?”
翟璜说:“你是个好的国君。”文侯问:“说说理由?”
翟璜说:“臣听说君王如果仁义贤明,那么手下的臣子一定敢说真话。今天看这个任座敢这样说你,我就知道你是个仁君了。”
文侯一听大喜,马上命翟璜去赶任座回来,并且亲自走下堂来迎接,把他当成上宾来看待。
自言:
这是一件小事情,以魏文侯使乐羊取了中山国,然后将中山国与了其子的事情为引线,道出了帝王将相的生存之道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