应俊和应杰两兄弟,在张铭呆了四五天,一直到了农历二十八才再次回了应岩村。
但没想到的是,这回刚到家没多久,村长就直接带人上门了。
应俊一想这样也好,总是躲着也不好,事情总是要解决的。
老子又不是做了什么亏心事,怎么搞得现在有家不能回。
再说了,应俊也不是一毛不拔的人,自己有钱了,回馈一下村里也是愿意的。
应俊怕的是,这些村民都想进入凡客公司,最后把公司搞得乌烟瘴气的。
别以为只要应俊坚持不答应,就能完全杜绝这种情况发生。
这些村民,要是应俊给他们机会表现。为了自己孩子的前途,可什么事都做的出来。
要是应俊一直拒绝,甚至会让爷爷辈的人来给应俊下跪,也是有可能的。
当一个七老八十的老人,声泪俱下的求你帮帮他孙子,真的很难拒绝。
正是为了杜绝这种尴尬局面的出现,应俊才一直要躲着。
村长都是本地村民一票票选出来的,所以应岩村的村长自然也姓应,名文华。
他干村长已经十几年了,正好见证了应建国的巅峰和坠落。
这么多年来,其实也算对应建国一家多有照顾。
其实当年应建国,在崇仁镇盖了房子后,就把户口迁到镇里去了。
所以严格来算,那时应俊一家就不算应岩村的村民了。
但后来应建国家道中落,镇上的房子也卖了,就想把户口给迁回去。
迁过户口的人应该都知道,户口这玩意儿,迁出去很容易,想要迁回来就很难。
特别是农村户口,没点关系,绝对不会让你迁进来的。
因为这涉及到耕地和土地。
按华夏的政策,农村户口那是要分地的,你长大成家了,还要批地基给你盖房子。
当然了,有些村子发展的比较好,后来土地不够批了,只能买原有房子的地基,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。
而当年应建国把户口迁去镇里,属于挂靠性质,是没有地分的。
后来想把户口迁回来,就是想要分地。
应建国自己是无所谓,主要还是给应俊和应杰留点什么吧……
按常理来说,身为村长的应文华是完全可以拒绝这样的要求的,你这摆明是要来蹭村里的好处啊。
而且此时的应建国也已经落魄了,应文华也可以完全不用给应建国面子了。
但应文华在当时却毫不犹豫的答应了。
而且应俊的爷爷奶奶搬回来后,两个老人住在山里难免有些不便,应文华基本每个月都会来看望一下。
所以对于应文华,应俊还是要给面子的。
简单的寒暄过后,应文华先送来一记高帽:“要说整个应岩村呐,我最看好的就是你们家了。
果然呐,当年你父亲应建国就够厉害了,但没想到你们两兄弟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,我就别提有多高兴了。”
应俊虽然在心里对这种片汤话无感,但嘴上自然是客气的回道:“哪里,哪里,这些年家里还得多亏村长照顾。不然我们两兄弟想要出头也没那么容易。”
应文华笑眯眯的回道:“哎,叫村长多见外啊,大家都姓应,真要算起来都是自家人,叫我华叔就行。”
应俊只得改口:“好,华叔。”
应文华顺势道:“应俊呐,你毕竟是从应岩村走出去的,现在在外面赚了大钱,有能力了,多少也要帮衬帮衬村里吧。”
应俊之前对此已经早有准备,所以很干脆的答应道:“应该的,华叔,你说要怎么做。”
这下反而是应文华倒有点不习惯了,之前看应俊两兄弟都跑出去躲了,还以为两人会很难说话,所以自己前面才说了这么多客套话来铺垫。
没想到,现在应俊却直接一口答应下来了。
不过,老谋深算的应文华还是不动声色的,按原计划开口道:“我知道,很多村里人想去你的公司上班,这有点难为你了。
你做的是高科技产业,他们一群没文化的人,去了能做什么?不是瞎添乱吗?
应俊却笑着回道:“其实这几天我也在考虑这个事,正好我明年要开一个快递公司。
这个不需要太高的文化就能干,虽然比较苦,但是工资相对高一些。要是想去干的,到时候可以找我哥哥应杰。”
这也是应俊在张铭家里,三人想出来的折中方案。
张铭是个人精,本身黑白两道通吃,来管理一帮村民那是绰绰有余。
而且真要论关系,这些村民也比不过张铭,完全没有能力在张铭面前摆谱。
应文华闻言更满意了,满脸笑容的说道:“我就说嘛,应建国家出来的,肯定不会不念旧情的。”
应俊高声道:“我现在虽然生意做得还算大,但我也有我自己的难处。但乡里乡亲的,能帮的我自己会帮,大家有什么要求,都可以提出来商量一下。”
应文华身为村长,亲自找上门来,自然不是为了给村民们找工作的。听到应俊的这话后,才终于说出自己的真正目的:
“我听说你开了一个凡客商城,在网上卖东西。你也知道,这些年我们村里全改种茶叶了,销路却不是很好,你那网站能不能帮村里卖卖茶叶?”
事实上,龙井茶分为三种,最有名的自然是西湖龙井。
产自钱江市的西湖区,价格最贵,味道也最好,但产量稀少,只占10%左右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