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百一十七章 正旦大朝
大朝会来得人很多,东雍各级官员都有人来,似乎府一级的正印官都来了,此外还有军队上的人。
大家都议论纷纷。
有无数流言在传递,有雍王殿下有正式开国,有的说雍王殿下要打仗了,如是等等。
但是朱厚煌却没有功夫理会。
朱厚煌忙得不可开交。
甚至朱厚煌都有些后悔了,他没事玩什么大朝会啊?
很多礼仪上的东西都找上门来了,甚至王阳明对制定雍国的礼仪也非常的热衷。
很多事情,朱厚煌都需要定夺。
比如说东雍的官服。
东雍的官服之前与大明的官服,几乎是一摸一样的,根本没有任何区别,而东雍的官服改还是不改。
按理说,正德给朱厚煌的权力,朱厚煌改服色什么的,都很正常。但是朱厚煌决定,不去刺激嘉靖了,所有东雍文官的服色都没有该。但是所有官服都进行了紧身射击,袖子从开口变成了收口了,从整体气质上变得干净利落了。
但是武官的服色却变动很大。
军中装束尚红,所有的军中都是红衣。但是所有军装都以方便为主 而起军中标识却是却把在胸前,看胸前的标识辨认官阶。
而不是以衣冠禽兽辨认。
其实有一个问题,要朱厚煌一定解决,就是官阶问题。
东雍的官阶到底有几品,到底谁的官阶比谁的大?这也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。
朱厚煌建立的官制,在县府一级别,是非常明白的。
县令是七品,县丞是从七品,或者是八品,县尉与县丞一样,从七品或者是八品。县令下面的各级主事,也都是八品,或者从八品,至于当差的人,都是九品,或者从九品,再下面就是临时工。
虽然朱厚煌没有规定临时工,但是实际运作之中,他们总能冒出来,朱厚煌也没有办法。
府一级别,一般来说知府是五品上下浮动,而知府助手,府丞,府尉与县丞,县尉一样比知府低一级或者半阶。都是从五品,或者六品。各级主事也都是从六品,或者七品,与县令相差不多。
然后是省一级别,现在东雍没有设省,唯一近乎省级别的官职,是朱厚煌曾经设立过的东雍留守。
不过,朱厚煌预定的是三品。
但是中央官职上没有确定什么。
因为按大明官职,雍王长史不过是五品官而已。朱厚煌设立的府级别的官员,不过五品。还没有超出这个限制。
而朱厚煌如果设一个三品,或者一品的雍国相,那么自立门户之心,或者说北京方面认为的不臣之心,就昭然如揭了。
所以,朱厚煌在东雍的时候,是有所保留。
但是限制朱厚煌迁都南都,不就是要向北京证明,他没有北向之心,向天下人证明,雍王没有靖难之心吗?
所以,自立之心,根本不需要掩饰了。
朱厚煌与所有商议过了。
设立国相,三品,王阳明担任。
该御史大夫为廷尉,王九川担任,三品。
设枢密院使,掌管枢密院,三品,戚景通担任。
设六部尚书,从三品,各有分派,其中设吴行之为户部尚书,为三品。
这些要害部门定下来,其他非要害部门就好定了,比如说府学。
但是还有一个部门,就让朱厚煌为难了。
那就是少府了。
按说少府,应该与长史府分庭抗礼啊。长史府摇身一变成为了丞相府,而少府不应该也成为一个三品的衙门吗?
但是少府已经够庞大了,如果再让少府继续庞大下去,难免要影响朝中的势力平衡,最后,少府或许会夺取丞相府的权柄也说不定啊。
看汉代历史就可以知道,内廷如何将外廷架空的,汉武帝如何将一个个丞相变成牵线木偶的,东汉的宦官如何与外戚相争的。
这归纳起来,就是内廷与外廷的争斗。
朱厚煌作为人君日久,越发明白,制度治国,以法治国,都是很美妙的事情,但是却很少能做到,国家的根基是人,不是机器,法律条文不过是政治-争斗的确定文件。自然会因为政治-斗争的胜负而改变。
少府的强大,不符合朱厚煌的政治预期。毕竟少府太过强大会压制民间资本的兴起,单单依靠皇室资本,到底能不能将社会推动到资本社会,朱厚煌自己都不明白。
所以,皇室资本需要有,但是必定要约束在一定范围内。
但是因为东雍开创的种种问题。少府在东雍的政治体系之中作用很大,少府根本不满足于现在的位置了。
他们想要更大。
而丞相府这边,也觉得少府被限制。
怎么说,很多时候思想决定很多问题。
少府这么强大,在文官的心中,却都是权宜之策。是特殊时期不得不为的做法,并不是长久之策。
将少府很多东西纳入丞相府的管辖,对他们来说也是自然而然的抉择。
所以对少府令许松定官阶,就是对少府的政治定位。朱厚煌想了又想。以他的本意,少府令最后没有官阶,不过少府令本身应该有爵位在身。
少府与丞相府是完全不同的体系。完全分割开来,对朱厚煌来说,才是最好的选择。
但是如此一来,又有一个问题了。
爵位的问题。
朱厚煌十年苦功,有了这一点基业。已经有很多人已经上书让朱厚煌建号开国了。当然他所想的不是建号开国的问题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